睡眠障礙怎麼辦?建立睡前儀式感! - 健康森活

睡眠障礙怎麼辦?建立睡前儀式感!

在這個資訊爆炸、節奏快速的時代,許多人受睡眠障礙所困擾。不論是因為工作壓力、情緒困擾、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,或是生活作息不規律,現代人的睡眠品質普遍不佳,失眠、淺眠、夜醒等問題層出不窮。若是長期睡不好不僅會導致白天精神不濟、情緒不穩、專注力下降,更可能影響免疫系統、內分泌平衡,甚至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。

此外,要擺脫睡眠障礙,不見得非得仰賴藥物或昂貴的療程。不訪嘗試簡單卻有用的「睡前儀式感」,能夠幫助身心進入放鬆狀態,促使大腦發出「準備入睡」的訊號。無論是閱讀書籍、泡熱水澡、冥想或瑜珈等伸展動作。因此,本篇將帶你認識睡前儀式感、如何影響你的睡眠,以及具體的睡前儀式建議,幫助你告別失眠,迎接每一夜的安穩入睡。

造成難入睡的原因有很多,通常與生理、心理、環境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。以下告訴你幾個常見的主因:

🧠 一、心理因素

壓力與焦慮:最常見的原因之一。因工作、人際、學業、家庭等壓力會讓大腦持續運轉,難以「關機」。

過度思考:睡前胡思亂想、反覆思考白天的事情或未來的煩惱,會讓腦神經保持興奮狀態。

情緒障礙:如焦慮症、憂鬱症、恐慌症等,都可能伴隨入睡困難或淺眠的問題。

🏃‍♂️ 二、生理與生活習慣因素

作息不規律:作息不規律、熬夜、輪班、時差或睡眠時間每天不固定,會干擾生理節奏,讓大腦無法正確分辨「該睡覺」的時間。

過多刺激物攝取:睡前喝咖啡、濃茶、能量飲料等含咖啡因的飲品會延後入睡時間。

過度使用3C產品 : 長時間看手機、平板或電腦,螢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打亂人體的生理時鐘,使人難以入眠。

飲食習慣 : 不正常的飲食習慣 (如:過量咖啡因、酒精、菸品),甚至睡前吃太飽都會影響睡眠質量。此外,某些藥物也可能有干擾睡眠的副作用。

缺乏運動或活動量太少:身體能量沒被消耗,自然難以感覺疲倦入睡。

身體不適或疼痛:如頭痛、背痛、經痛、胃脹氣、更年期、甲狀腺功能異常、慢性疼痛、呼吸中止症、胃食道逆流等,都可能影響人體分泌失調,導致夜間醒來或無法深眠。

🛏️ 三、環境因素

睡眠環境不理想:噪音、燈光太亮、臥室太熱或太冷、床墊不舒適等都可能干擾入睡。

臥室使用功能混亂:若臥室同時是辦公或用餐區,容易讓大腦把這裡聯想到「清醒」而非「放鬆」。

😴 四、習慣性焦慮(越想睡越睡不著)

越是擔心自己睡不著,就越容易進入一種惡性循環『越想睡 → 越緊張 → 更睡不著』,這種「預期性焦慮」是很多慢性失眠者的根源。

因此,想改善睡眠障礙,第一步就是先認識自己的「失眠源」,才能對症下藥,從調整生活習慣開始慢慢改善。

睡眠障礙種類有哪些?

根據『2019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』調查顯示,全台 1/10 人口受失眠影響。而長期的睡眠不佳問題,也因此大大影響到注意力及認知功能等,導致白天的疲勞、嗜睡及意外風險提高,以下將帶你認識睡眠障礙及睡眠障礙的種類有哪些?

依照『美國精神醫學會』對於睡眠障礙定義,分成以下兩個要點:

  1. 連續睡眠障礙時間,長達一個月以上。
  2. 睡眠障礙的程度可能會造成精神疲累、焦慮或客觀的工作效率下降、角色功能損害。
    • 依失眠時間的長短,分為短暫性失眠 : 小於一週,多半是在經驗到壓力、刺激、興奮、焦慮時,像重大身體疾病或開刀、親朋好友的過世、和嚴重的家庭、工作、或人際關係問題等。
    • 短期性失眠 : 狀況連續出現一週至一個月,例如: 時差、輪班的工作等,多會隨著事件的消失或時間的拉長而改善。
    • 慢性失眠 : 大於一個月,原因相對較複雜且難發現。

常見的睡眠障礙包括:

  • 失眠症(Insomnia):最常見的睡眠問題,指的是難以入睡、容易醒來或睡不深,且這種情況持續至少三次每週、超過三個月。
  • 睡眠呼吸中止症(Sleep Apnea):睡眠時反覆出現呼吸暫停,導致頻繁醒來與白天嗜睡。
  • 生理時鐘失調(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):像是時差症、輪班睡眠障礙,導致睡眠與清醒時間與外在環境不一致。
  • 不寧腿症候群(Restless Legs Syndrome):入睡時腿部出現難以抑制的移動衝動,干擾入睡。
  • 過度嗜睡症(Hypersomnia):睡眠時間足夠卻仍感疲倦,日間極度嗜睡。

失眠時該如何入睡?5個睡前助眠儀式

你是否有經常翻來覆去、明明很累卻無法入睡,不妨嘗試這五個簡單卻有效的睡前助眠儀式,幫助大腦與身體一同進入好好休息:

1. 睡前拉筋 (釋放身體的緊繃):整天久坐、用腦過度,其實身體會比你想像的還緊繃。因此,建議睡前花5~10分鐘做一些簡單的伸展動作,例如:貓牛式、腿部拉伸或頸部轉動,不僅能釋放肌肉壓力,也能告訴大腦:「該放鬆了。」進而幫助你自然入眠。

2. 用「失眠呼吸法」引導睡意 : 透過規律的呼吸,有助於安撫神經系統。你可以試試「4-7-8 呼吸法」:吸氣4秒、閉氣7秒、吐氣8秒,重複4回合。這種節奏會讓心跳慢下來,大腦進入平靜狀態,自然容易產生睡意。

3. 盡量不碰3C產品,閱讀「無聊」的書籍: 電子產品、手機等會產生藍光,進而抑制褪黑激素,且社群訊息或影片內容也會讓大腦保持活躍。因此,建議睡前關閉手機,改看一本無太多情節起伏、語氣平穩的書,像是散文或百科等。讓你讀一讀就不小心「讀睡了」。

4. 睡前喝幫助睡眠飲品: 睡前喝一杯溫熱的無咖啡因飲品是許多人的入眠小儀式。

你可以試試:

  • 溫牛奶:富含色胺酸與鈣質,能幫助大腦分泌血清素與褪黑激素,用以穩定情緒與舒適好眠(建議微微加熱後飲用,更具安撫效果)。
  • 洋甘菊茶:天然安神草本,具有溫和安定,適合因緊張或焦慮導致的失眠(無咖啡因,適合睡前飲用)。
  • 無糖熱可可或杏仁奶:可可含有少量鎂與可可多酚,能放鬆神經;杏仁奶則富含鎂、鈣與維生素E,有助於全身放鬆(建議挑選無糖、低刺激的飲品,避免反效果)。

5. 放空自己的身心 (身體掃描式放鬆法):躺下後閉上眼睛,將注意力從頭到腳一一掃過。從頭皮、額頭、眼睛開始,慢慢移動到肩膀、胸口、手臂、腹部、雙腿、腳掌,每到一處就提醒自己:「放鬆。」

  • 這種身體掃描的方式能溫和帶你離開混亂的思緒,回到安定的身體感覺中,是許多失眠者有效的入眠技巧。

建立睡前儀式不求複雜,重點是能幫助自己放鬆。讓腦神經感到放鬆,就會自然與「入睡」產生連結。

睡前吃睡眠保健食品幫助入睡!

適當補充睡眠保健食品,對於難入睡或淺眠的人來說,確實能提供一定的幫助。這些產品通常含有天然成分,作用是幫助放鬆神經、調節生理時鐘、幫助睡眠品質。以下是常見且經科學研究支持的好眠營養成分:

🌿 睡前可補充的常見好眠保健成分:

1.色胺酸(Tryptophan)

  • 色胺酸是合成血清素與褪黑激素的原料,有助於情緒穩定與幫助入睡。
  • 有些保健品也會搭配B群,尤其是維生素B6、B12、鎂,來提升色胺酸轉換成睡眠激素的效率。

2. GABA(γ-胺基丁酸)

  • 為天然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,可以幫助放鬆、穩定神經。
  • 適合因緊張、壓力導致的入睡困難。

3. 洋甘菊萃取/纈草(Valerian root)/香蜂草

  • 屬於草本植物成分,具有放鬆、安神效果。
  • 適合想要自然、非藥性成分的人。

4. 鎂(Magnesium):

  • 有助於神經放鬆與肌肉舒緩。
  • 缺鎂常見於壓力大或睡眠品質差的人。

✅ 注意事項:

  1. 挑選有清楚標示成分與第三方檢驗的產品,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品牌。
  2. 非藥品不可取代醫療,若長期失眠建議諮詢醫師或睡眠專科。
  3. 搭配良好睡眠習慣(如前面提到的睡前儀式)才有最佳效果。

睡眠障礙該看什麼科?

若長期受到睡眠障礙困擾(如失眠、淺眠、半夜常醒、白天嗜睡等),建議可以依症狀情狀來選擇下列專科就診:

1. 精神科/身心科

適合:失眠、焦慮、壓力導致的睡不好、情緒影響睡眠。

為什麼:這類睡眠問題通常與心理或壓力相關,精神科能開立適當的好眠藥物,並搭配心理治療。

2. 胸腔內科或睡眠醫學中心

適合:懷疑有「睡眠呼吸中止症」、打鼾、白天嗜睡等。

為什麼:可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(睡眠檢測),找出呼吸相關的睡眠障礙。

3.神經內科

適合:有不明原因的嗜睡、肌肉抽搐、夢遊、猝睡症、不寧腿症候群等。

為什麼:這些情況可能與大腦神經傳導或慢性神經疾病相關。

4.家庭醫學科(初步篩查用)

適合:輕度失眠、生活作息紊亂、短期睡不好。

為什麼:可用於做基本評估與用藥建議,再視情況轉診。

📍什麼情況建議就醫?

  1. 睡不好持續超過3週以上,影響白天功能。
  2. 半夜醒來多次或凌晨提早醒,無法再入睡。
  3. 即使睡很久,醒來仍感疲憊。
  4. 懷疑自己打鼾嚴重或夜間呼吸不順。
  5. 出現焦慮、憂鬱、情緒低落等心理症狀。

總結

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種 (如: 壓力與焦慮、過度使用3C產品、作息不規律、生理或健康因素、飲食習慣、運動頻率太少等)。此外,失眠的種類又分為” 睡眠呼吸中止症、失眠症、生理時鐘失調、過度嗜睡症、不寧腿症候群”等。因此,可以藉由建立睡前儀式感 (睡前喝牛奶、泡熱水澡、冥想、拉筋等),來幫助身體放鬆,穩定睡眠。最後,提醒若有長期受失眠困擾者,建議依症狀進行就醫,並與專科醫師 (身心科、睡眠中心、神經內科、家醫科等) 討論治療方案。

參考資料:

  1. https://tssm.org.tw/file/1563864454.pdf
返回頂端